踏進2022台灣設計展主展場「設計中島」棧7庫展區,迎面而來是一小段廊道,漫步其中,耳邊傳來一波波水流聲響,彷彿置身在海底隧道;但一個左轉,看到的不是五彩繽紛、擁有豐富生態的海底世界,相反地,灰色水泥地板上放置著一個個漆成白色的電扇、筆電、輪胎、椅子、電腦主機等——這是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同樣也是海洋裡常見的廢棄物。
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這裡,是由「REnato lab」營運長歐陽藹寧、「MisoSoupDesign米索空間設計」總監詹明旎共同策展的《未來轉變中 We Transforming》,在充斥純白海洋廢棄物的空間裡,「你想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這行字醒目地排列在左側展板上。「自工業革命發展以來,人類透過『開採原料、製造商品、使用後丟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大量消耗地球的自然資源。於是,永續的未來成了眾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關於這次展覽主軸,歐陽藹寧這麼說道。
展牆上除了這句大大的提問,也以線條拉出在人類發展經濟的時間軸裡,碳排濃度與全球年均溫逐年升高,導致暖化升溫的氣候危機。歐陽藹寧表示,這塊空間代表的是過去線性經濟所堆疊成的當下,也是我們所處的世界,這段已逝的時間無法改變;但尚未抵達的未來仍有許多選擇。一如在地板箭頭所指向的白色牆面上,投影出美國作家安娜‧拉佩(Anna Lappé)的話語:「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在日常生活中,看見永續的現在進行式
順著這片投影轉入右側,來到的是展區中第二個空間「轉變中的現在」。「近年來,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宣示,但政策規劃難免讓人感到有些距離。然而,其實在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中,永續離我們並不遙遠。」歐陽藹寧如此解釋。也因此,歐陽藹寧在「轉變中的現在」展區,以一個個展亭昭示著在食物、產品生命週期思考、新型態商業模式、紡織、建築、交通與永續生活等7大主題裡,已有哪些組織或企業正投入永續經濟的嘗試與運作。
例如全家便利商店的「友善食光」,是人類版的續食計畫,在店內鮮食有效期限前七小時進行折扣,並透過App讓會員方便掌握折扣品項,就能減少完好的食物被浪費;又如「走走家具」從設計端角度思考,簡化家具組裝步驟,並提供零件單一購買的服務,家具壞了不用整組換掉,進而延續產品的生命週期;此外還有循環住宅建築、電動巴士、循環綠活節等。這些發生在生活裡的轉變,是現在進行式,是民間、企業、學校為了邁向永續的實踐成果。
唯有當我們轉變,未來才會跟著轉變
接續在這7大主題的展亭之後,得穿越數片藍布,此時抬頭回望,藍布上投射著展場的另一個問句:「而你,決定好迎接轉變了嗎?」這是對來訪者的叩問,也是現實世界的選擇,因為每一個走到這裡的朋友,都得決定是要穿過一旁的門扉,走進依舊充滿白色海洋廢棄物的線性過去?還是要跨過另一扇門,走往永續的世界?「這完全取決於個人。」歐陽藹寧說道,只是在線性過去的那道門後,架設著倒數計時的電子鐘,數字的終點或許就是地球的終點;但永續未來的門後,則有著大地、海洋與天空。
如果選擇邁向永續,會看到一個可供乘坐的大型圓椅,以及三張六角木桌。負責展場空間設計的詹明旎表示,在策展討論過程中,除了透過文字展示與展間說明,探討永續發展的議題外,整體展場也是永續循環的大型展示。
「有別於過往撤展後會出現的大量垃圾,展場中披掛的藍布,是利用海洋廢棄物製作,而區隔展間的展架與上頭安裝的燈具,一來是模組化套件,再來能輕易拆卸組裝,撤展後都能留待下次展覽使用。」詹明旎指著木桌上的燈具、藍布與展架說道。至於大型圓椅的原料則是廢棄的印刷電路板,在REnato lab的研發下,延長了原為電子廢棄物的生命。
「永續發展的議題被擺放在設計展之中,確實是較為生硬的命題,但只要走進展場的朋友,能在其中一處被觸動,進而開始思考這個議題,那就足夠了。」在導覽的最末,歐陽藹寧這麼説道,這也是為什麼展覽的英文定為「We Transforming」,因為未來不會自己轉變,是我們轉變,未來才會轉變。
文字_田育志 編輯_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