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一座倚著港灣而生的城市,大量貨船在此停泊或遠行,使重工業、製造業在此構成堅強的產業鏈。隨著時間推移,高雄港逐漸擴張為更富現代感、生活感的亞洲新灣區,昔日經濟中島「蓬萊商港區」也成為「2022台灣設計展」主展場「設計中島」。而在「設計中島」中,《未來巡航》展區更將邀請大家登上名為「未來號」的渡輪,航行於高雄的過去、現在、未來,見證城市光火不停輪轉著。



「旗福二號」變身「未來號」,連結港都今昔時光

《未來巡航》由「日目視覺藝術」統籌策展、「彡苗空間實驗」改造船體空間、「文化銀行」爬梳並書寫歷史,讓觀光渡輪搖身成為具豐富看點的海上載體。主策展人陳普表示,因應船體空間,展覽特意由「引水」、「入港」、「啟航」三個與航運有關的字詞,帶領參觀者穿梭於高雄港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登船參觀的時間為20分鐘,這也跟過往搭渡輪的時間相互連結。」


擅長結合科技與設計的「日目視覺藝術」這回運用獨特語彙,串聯起高雄港在不同時空維度的故事。觀眾在登船前,首先會被充滿科技感的船身所吸引,這是團隊將高雄市地圖轉化為銀灰色圖紋印製於渡輪「旗福二號」船身,搭配海面波浪反射,讓船隻宛如一艘航行在宇宙的太空梭,擾動著所有人的想像。




交映虛擬與實體,讓「未來號」在資訊洪流裡航行

登船後,各種跟海事相關的資訊迎面而來,在實體虛擬交錯應用下,呈現出豐富的感官體驗。陳普認為,從過去到現在、直到通往未來的過程,「數位化」是無法缺席的存在。也因此,團隊在本次展覽中,透過數位資訊在不同載體之間的切換,達成有趣的觀展體驗。舉例而言,在展間(船體)一樓,團隊架設多扇螢幕,不斷播放著高雄海事及相關人物的訪談紀錄,為展覽拉開生動序幕;除了數位的動態展演,展場內也擺放10艘與高雄港有關的3D列印小船,它們皆依循實際比例進行縮放,讓參觀者可以深刻體驗到,自己所在的「旗福二號」,跟其他軍艦貨輪相比是多麼渺小。



陳普表示,如何藉由設計去連結實體與數位,是未來智慧觀光可以去延伸、去討論的部分,也是這次策展的重要概念,「例如小船都是經由數位化之後,3D列印成實體呈現;而一旁的實體螢幕則展演著各種影音與動態資訊。兩種概念相互交替,使得『未來號』成為一艘在資訊洪流中航行的船隻。」



老道具遇上新科技,勾勒港灣未來印象

而在一樓展區的尾聲,團隊則陳列了航空母艦望遠鏡、聲力電話、操舵機、風向標等各種古董航海工具,供觀眾實際操作與體驗。也因為古董航海工具的「老」,強化了登上二樓後,看見各種「新」技術的驚喜,「在二樓,我們提供互動性更強的智慧應用,包括互動光桌、透明螢幕的規劃,讓這艘船彷彿從實體世界航行到了虛擬世界。」陳普分析著整體動線巧思,表示透過老道具與新科技相互輝映,不僅讓參觀者產生新的想法與連結,也有從過去觀看未來的啟發。



而在互動光桌部分,團隊則將高雄港以3D列印方式呈現,將清朝、日治、現代、未來四個時期的地景投影其中,參觀者只需轉動舵輪,便能跟影像內容產生互動。「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很新鮮的嘗試,透過舵輪這項古道具來操作,不僅符合船的調性,也比單純運用體感互動還富有連結。」



接著,當觀眾來到透明螢幕的體驗區域,更能感受到「抵達未來」的實感。不斷躍出十大地標物導覽、AIS船隻資訊導覽、環境因子顯示等資訊的透明螢幕,隨時都以華麗的動態吸引目光,有時甚至還會跳出可愛的「未來生物」與人們互動,驚喜連發、毫無冷場。




若是覺得資訊量過載,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坐在由「彡苗空間實驗」設計的波浪型座椅上,光是隨著海浪搖擺起伏,看著窗外天光水色,就是此時此刻體驗高雄港最有趣的方式。陳普雖苦笑道,在船上辦展變動條件太多、限制嚴苛,但讓乍聽遙遠的海事議題,透過虛擬與實體展演,深刻結合展場空間,為在地民眾帶來渡輪與港灣的嶄新印象,或許便是這趟《未來巡航》,最有趣的地方。



文字_黃映嘉 編輯_郭慧





最新消息 返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