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03 — 11.30
風雲變色打狗港-1895年乙未戰役
雄鎮北門南北兵房
限時開放
►展覽日期:111/8/3-112/2/28
►南北兵房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
►戶外夜間照明時間:每日 18:00-21:00
腳踩打狗港防禦線,遠望港區燈火,近看大船入港,今日的海風吹散了往日的煙硝,與對岸旗後礮臺的「威振天南」共同扼守打狗港(高雄港)。配合台灣文博會,南北兵房首度開放,透過展覽、導覽活動,重回百年前的風火歲月。
古蹟場域介紹
雄鎮打狗港北方門戶的勇者:雄鎮北門
旗後的鎮北門戶
牡丹社事件後,清代沈葆禎派唐定奎督造雄鎮北門礮台、旗後礮台扼控海疆險要。「雄鎮北門」為打狗山哨船頭港口礮台之門額題字,該礮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利用北面之石峭壁及西面的海岸礁石構成自然屏障,又稱「哨船頭礮臺」,是旗後的鎮北門戶,與打狗港南岸的旗後礮臺之門額「威振天南」相呼應。具體而微的新式礮臺
入口營門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有如一般中國城牆,門上五座雉堞有窺孔供瞭望戍守之用。進入營門後低處配置兵房,向西至高處則為兩門大礮與子藥房(彈藥庫)所在。礮位處高於兵房的配置方式,是當時的新式礮臺設計的普遍作法。雖規模較小,但大體上亦具備營門、城垣、彈藥庫及營舍等設施,1985年公告為古蹟。建築特色展現當時先進的建造技術
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礮台四周厚牆乃以三合土與海邊的硓石疊成,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呈不規則狀。礮座前的牆堵則使用版築法,表面可見一層一層的痕跡;這些特色都顯示當年的建造技術非常高明,至今仍很堅固,礮雖已不存在,卻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睽違146年,重新矗立於高雄港北岸
雄鎮北門自1876年完工以來,歷經軍事、鐵道部職工休閒場所、高雄港務單位工作及信號塔台等用途,古蹟輪廓隱沒於私人占用建物與廢棄宿舍間,甚為可惜。高雄市政府自2004年起努力溝通協調,陸續拆除古蹟周邊與景觀不相融之建物。迄2016年獲文化部經費支持進行興濱計畫,終於等到古蹟修復工程啟動的契機,並於2021年底重新對外開放。嚴謹考據礮臺風貌,獲2021年城市工程品質金質獎肯定
由於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整個修復過程,特別嚴謹考據礮臺風貌,致力復原「南北兵房密勒樑」及「三合土頂版構造」,因此修復後民眾進入此空間,可直接感受到雄鎮北門清代兵房的空間氛圍。慢工出細活的打磨下,雄鎮北門修復工程,也於2021年獲城市工程品質金質獎肯定。
古蹟歷史底蘊,成就獨特城市美學
雄鎮北門的獨特地理位置,不但是觀賞大船入港及西子灣夕陽的最佳地點,南北兵房獨特的歷史空間也規劃歷史主題展示,希望古蹟成為市民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美學養份及引以為傲的文化地標。


【雄鎮北門小檔案】
![]()
1875-1895年:(清代-軍事要塞)
- 雄鎮北門創建於1875年(光緒元年),隔年完工。坐落在臨港扼要處的珊瑚礁岩上,周長約576公尺,由英籍工程師設計的歐式礮台。
- 融合了中式城門風格,營門上有5個雉牒、5個窺孔,並設置有半地下化的兵房11間及火藥庫;礮台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和咕石所築,配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呈現為不規則橢圓形。
- 營區內設置有2個礮座,根據台灣道台劉敖所撰述,為英製安蒙士唐四噸半六吋大礮(阿姆斯壯礮)2尊,屬前膛礮。南北兩側設置有子藥房,大礮於1881年(光緒7年)安置完成。
1875-1895年:(日治時期-港務辦公、居住及鐵道部職工休閒的場所)
- 日治時期因雄鎮北門礮台無軍事價值,臺灣總督府將雄鎮北門南半部交給臺灣總督府土木部打狗出張所,建立打狗港信號臺、浚渫事務所等;雄鎮北門北半部交給鐵道部,建立打狗鐵道俱樂部、1909年打狗鐵道俱樂部將西北側整理後,設置附設海水浴場。
- 1910年浚渫事務所(打狗港疏濬業務辦公場所)轉移至此,並於西南側設置信號所與信號柱。
1945-1985年:(戰後-高雄港務局的員工宿舍;船舶信號台;海軍陸戰隊十三哨營舍)
- 雄鎮北門所在土地日治時期為總督府鐵道部管理,戰後土地轉移至臺灣省政府交通處鐵路管理局。營區內外建築除號誌樓等延續作為港務使用(信號所沿用為船舶信號台,曾進行擴建及設置進出港信號板。其他建築或改變用途,或改建成為港務局的職務宿舍或倉庫使用。
- 戰後因海禁管制,雄鎮北門西側靠海處遭圍牆圈圍,且設置戰防設施及崗哨,民國70年代前後又有海軍陸戰隊十三哨營舍增建,雄鎮北門原設計與海的連接曾遭嚴重阻斷,礮台西側臨海處,軍方新建哨所,包括營舍與碉堡。
- 1985年指定古蹟,高雄港務局的宿舍陸續遷出、拆除,軍方也排除哨所的駐軍,空地也成為停車場。